BMI值原来的设计是一个用于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。当我们需要知道肥胖是否对某一疾病的致病原因时,我们可以把病人的身高及体重换算成BMI值,再找出其数值及病发率是否有线性关联。过高的体重指数常常会增加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风险。不过,随着科技进步,现时BMI值只是一个参考值。要真正量度病人是否肥胖,还需要利用微电力量度病人的阻抗,以推断病者的脂肪厚度。因此,BMI的角色也慢慢改变,从医学上的用途,变为一般大众的纤体指标。
过轻:低于18.5
正常:18.5-24.99
过重:25-28
肥胖:28-32
非常肥胖, 高于32
由于存在误差,所以BMI只能作为评估个人体重和健康状况的多项标准之一。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下的标准,亚洲人的BMI(体重指标BodyMassIndex)若高于22.9便属于过重。亚洲人和欧美人属于不同人种,WHO的标准不是非常适合中国人的情况,为此制定了中国参考标准:
WHO标准[1] | 亚洲标准 | 中国标准[2] | 相关疾病发病危险性 | |
偏瘦 | <18.5 | 低(但其它疾病危险性增加) | ||
正常 | 18.5-24.9 | 18.5-22.9 | 18.5-23.9 | 平均水平 |
超重 | ≥25 | ≥23 | ≥24 | |
偏胖 | 25.0~29.9 | 23~24.9 | 24~27.9 | 增加 |
肥胖 | 30.0~34.9 | 25~29.9 | ≥28 | 中度增加 |
重度肥胖 | 35.0~39.9 | ≥30 | —— | 严重增加 |
极重度肥胖 | ≥40.0 | 非常严重增加 |
最理想的体重指数是22。
中国成人居民BMI衡量标准是低于18.5为消瘦,18.5-23.9为正常,24-27.9为超重,超过28为肥胖。